《十天之后回到现实》无私vs自私,这很难评

为了确保玩家能够在“十天世界”中自由发挥,《十天之后回到现实》特地采用了“无剧本干预”的创作形式。这就造成了一种“虚拟的真实”的真人秀情形。

一方面,玩家知道自己在一档闯关节目中,被摄影机10天24小时不间断跟拍,犹如现实版的“楚门的世界”,会有意识地在镜头前保留体面;另一方面,随着游戏流程的步步紧逼,玩家又会不自觉地在镜头前流露真情实感,而且这种被“逼”出来的情绪大多是下意识的、无防备的。

就像陈妍希在节目里说的,“人就是很奇怪,当你面对淘汰和生存时,你就是会很认真。”

陈妍希在节目中

如果说,以往嘉宾参与综艺,会跟随剧本去有意识cue流程、有意识地表演;那《十天之后回到现实》就是最大限度地模糊了真与假、演与不演的状态。

换言之,随着《十天之后回到现实》的不断深入,观众也在跟随节目一起,观看一场大型的人性实验。

虽然《十天之后回到现实》不会像无限流影视剧那样,出现“淘汰即死亡”的极端情境,但节目组还是放手一搏,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利益点破:是选择勇于担当变竞争为互助,还是选择确保个人利益最大化;是选择在绝境下优雅地退场,还是通过“背刺”他人提升自身的安全值?

这些考验人性的问题,都为节目带来了强冲突——英雄主义与利己主义并存,但它们无关对错,只关乎人性与选择。

首期拿到最高分的吴奇隆,在他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带头大哥的领导者风范。他所在的“体力组”主要由运动员、奥运冠军、退役兵等体能选手构成,面对“轮胎叠罗汉”的体力游戏,大家原本各自为战,默默地抢占轮胎资源,多亏吴奇隆率先发现游戏漏洞,组织大家合理调配,才得到了“全员通关”的理想结果。

像吴奇隆这样眼界较高,能优先考虑整体利益的玩家只是极少数。大部分玩家在各自为战的情况下,还是会优先考虑自己。比如,“数学天才”石明鑫在获得第一名独有的关卡信息后,出于对胜利的渴望,他就选择对信息保密,以此来确保个人利益最大化。

只不过,在节目中做出“自私”抉择的同时,还要顶住荧屏外的“道德审判”。不得不说,作为一档真人秀节目,在节目中做出“利他”举动,确实更易博得观众的好感。

比如,在体力游戏“领地争夺战”中,张云龙、凌智的勇气与担当就让人另眼相看:面对男女分组不公,张云龙毫不犹豫地选择与两名女生并肩作战;在力量悬殊的“不公”场面下,面对陈冰的求情,凌智选择了退让,惨遭淘汰。

张云龙在节目中

但这也引出了另一种讨论:玩家刻意示弱,是否是不尊重比赛,没有游戏精神?

是选择道德至上,还是选择游戏先行,这本身就是一道无解的难题。

除了这些难题外,《十天之后回到现实》还非常考验玩家的情绪控制能力。出于一些共同的利益考量,节目中产生了某些抱团取暖的“小团体”,也滋生出了一些嘉宾情绪过激的名场面。

比如,第四期中的“李雪琴被孤立”和第七期中的“林更新、超级小华剑拔弩张”就很值得玩味。前者李雪琴面露难色,在目睹同组的李罗罗向张大大组靠拢后,疑似被“小团体”孤立;后者两人因腰旗游戏上头,互相呛声,散发出了很浓的火药味。

李雪琴被张大大小组“孤立”

这些难以自控的喜怒哀乐,在那些一派祥和、面戴“综艺假面”的节目中极其罕见,而《十天之后回到现实》却通过绝境设置,达到了考验人性“见真章”的效果。

同时,这些真实的人性,也如一则寓言,映照着人们的现实生活,令观众对号入座,激起更广泛的共情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