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巨龙”开路,北京“地下东六环”如何“缝合”城市?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郑湘琪】大国重器盾构机素有“工程机械之王”之称,在铁路、公路、地铁等基建工程的隧道环节发挥关键作用。在工作时,盾构机犹如“钢铁巨龙”凿岩破壁,闪耀着中国制造之光。从零起步,如今国产盾构机已占全球市场近七成,保有量世界第一。

有望于2024年年底完工的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其背后便离不开“运河号”盾构机不舍昼夜地掘进。该盾构机由中交集团为项目量身打造,采用了自主研发和多项国产核心零部件设计制造,曾凭借16.07米的直径创下国产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纪录。

“在整个东六环改造工程中,有7.4公里的入地段是关键控制性工程,其施工正是应用了‘运河号’。”中交隧道工程局北京东六环项目经理吕计瑞告诉记者。

事实上,“地下高速公路”的施工建设并不容易。最大埋深达75米,穿越高富水密实砂层,分布众多环境风险源……“不少人觉得穿江风险大,其实那比穿城区简单很多,因为江底河床对沉降的敏感度不高,但在城区内一点误差都可能导致地面楼房倾斜。”吕计瑞表示。

基于此,负责“运河号”盾构施工的中交隧道局团队持续探索,进行一系列技术攻关。比如团队创新性应用同步双液注浆技术,从而更好地保持地层的稳定性,抑制施工引起的过大变形,并大幅提升隧道稳定性和防水质量。

吕计瑞自豪地说,在“运河号”推进过程中,超大直径盾构同步双液注浆工艺技术优势日趋显著,地层沉降控制在2毫米以内,隧道上浮控制由30毫米逐步保持在10毫米以内,成型隧道位移稳定在15毫米以内,渗漏水控制也达到“零渗漏”标准。同时,这项技术的应用填补了我国超大直径泥水盾构隧道同步双液注浆的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施工过程对盾构机操作员的技术水平也有非常高的要求。“盾构机操作员被称为大国工匠是有原因的,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盾构的技术,还要对环境有准确的认知。平日里工作人员在驾驶室远程控制盾构机。这个过程像操作游戏机一样,非常需要手感。而当盾构机挖掘出空间后,机械臂就会将定制的管片安装在隧道壁上,这就像拼积木一样,也需要非常精准。”吕计瑞谈到。

科技的赋能不仅让改造项目质量可靠,还提升了安全性。吕计瑞告诉记者,项目团队在完善和做好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的同时,接入了中交集团自主开发的安全风险管控系统。该系统可实时监控中交集团内所有运行的盾构机,当施工参数出现异常时将立即推送异常信息到各级管理人员,实现盾构机远程故障诊断、远程控制和对盾构机的全生命周期管控,从而提升盾构施工安全管控水平,避免施工事故的发生。

据了解,自2021年6月起,“运河号”一路过关斩将,安全顺利完成始发、过站、接收、穿越风险源等各项施工任务,掘进期间平均日进尺达到14米至16米每天,最高日进尺24米,实现了“始发零风险、隧道零渗漏、地面微扰动、安全零事故”。

谈到将高速公路“转移”到地下的初衷,中交集团党委工作部执行部长查长苗解释称,“东六环高速公路如果经过北京城市副中心,就相当于把城市割裂开了,会造成通行不便。将东六环高速公路从地上移到地下后,就会有效缝合城市空间,这就是现代技术装备给城市建设格局带来的改变。”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提出,“打造缝合城市功能的创新发展轴,有效织补城市空间,消除现状六环路的割裂影响。”

而东六环改造工程建成后,北京城市副中心12条规划道路、5条现状道路将实现东西向贯通,原来高速公路的选址则变成了为市民提供更多休闲空间的城市绿地,让市民的出行和生活更加便利。这对提升北京市交通服务水平,以及促进京津冀区域交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吕计瑞透露,目前该项目土建工程已接近尾声,通车前还要进行装饰装修、配套设施安装等工作,预计今年年底有望完工。

热门相关:都市绝品医神   盖世双谐   南少,你老婆又跑了   军少夜宠:小甜妻,乖!   首席的亿万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