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创新机制推动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看招】
◎本报记者 叶 青
与射频等离子、3D打印等科研设备零距离接触,体验“具有记忆的弹簧和曲别针”“特斯拉线圈”等试验项目……这几天,广东省科学院科普小镇迎来了一群学生,各种沉浸式的研学活动让他们大呼过瘾。这是广东省科学院及其13家院属单位与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省博物馆联动举办的科普夏令营活动,该活动邀请了来自粤西地区的茂名化州市多所中小学的102位师生参加。
近年来,广东高位筹划推进科普工作,持续推进科普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建设,加大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科普工作扶持力度,同时探索多元化科普投入机制,推动公益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新模式,大科普格局基本形成。2022年广东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8%,全国排名第六,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为科技创新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2023年广东省科普讲解大赛决赛上,来自江门市的小学生亢文睿告诉观众,他的家乡有一个叫金鸡镇的地方,科学家们在一座山下挖了一个700米深的巨型地洞,要建一个捕捉中微子的实验室。凭借生动而专业的讲解,他拿下中小学生组一等奖。令亢文睿惊喜的是,赛后他还受邀赴了一场“大国重器”江门中微子之约。
“青少年的科普教育非常重要,在他们兴趣最浓的时候开展科普教育,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江门中微子实验室研究员李小男表示,依托大科学装置作为科普场地,用自己的工作经验为孩子们传递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科学的思考方式,他感到非常荣幸与自豪。
广东着力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鼓励支持科学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为科普活动提供服务;支持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及时普及重大科技成果。目前,全省共建有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72家、省级科普教育基地779家、省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92家。
松山湖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广东省科学院……这个暑假,广东的科研院所科普游成为学生们的最爱。
如何创新科普内容与科普形式?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有了新探索。7月20日,由其举办的首届广州“科学实验秀”挑战赛正式启动。该挑战赛通过设计实验,创新表演形式,解读科学原理。
不仅于此,广东还深入实施“馆校结合”科普育人工程,推动科普教育融入课堂,助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如深圳市实施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行动,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科普教育学分制;东莞市创建170个科普标兵(示范)社区、96所科普特色学校,并首创科普副校长制度。
尤为突出的是,广东探索多元化科普投入机制,调动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比如,广东科学中心与企业共建食品药品、低碳和新能源等科普主题馆;鼓励支持长隆、正佳等民营企业兴办科普事业,建成动物、海洋、生态等科技馆。深圳则依托腾讯、大族激光等建设企业科技传播馆,支持企业参与科普工作。
7月6日,广东粤科普集团正式揭牌,探索公益性科普事业与市场化科普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机制。目前,韶关、江门市科普集团已成立并开展工作。
“我们将建立科学家有效参与基础教育机制,充分利用校外科技资源加强科学教育,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和科普志愿服务。同时探索依托‘大专项+任务清单’方式支持地市开展科普工作。”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龚国平表示,广东坚持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完善科普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全省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推动科普全面融入支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动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