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遇见贵州蜡染之美

6月21日下午,由贵州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西南民间艺术珍藏·蜡染》新书分享会在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贵州馆成功举办。分享会上,贵州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辑夏昆介绍了该书的出版情况及文化价值。中国印刷学院教授于菁竹老师则从风物、远野、民艺及返景等方面为大家分享了民间艺术蜡染的抢救性收藏和抢救性出版的重要意义。

分享会上,该书作者、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雍老师的蜡染藏品更是令大家惊呼蜡染之美。

为让大家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第六代苗族蜡染技艺非遗传承人、中国手工坊蜡染手工艺师杨成剑老师现场展示蜡染技艺。独具特色的蜡染体验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参与,活动现场气氛浓厚。

来自北京的王女士在体验了贵州蜡染后,非常高兴地说:“这是第一次去体验蜡染,蓝色真的很好看,很期待自己的手帕染出来。”而八旬高龄的江奶奶在蜡染面前环顾良久,“很喜欢,我今天也穿了蜡染的衣服。听说可以体验,我给自己画了一朵花,到时候分享给我的几个老姐妹看。”江奶奶说。

《中国西南民间艺术珍藏·蜡染》封面

据了解,该书不仅让人们了解到蜡染不仅是好看的“物品”,还是可以被理解的“图像”,是透悉少数民族历史记忆、精神世界的窗口,对各种在民族学、美术学、设计学、艺术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开展的后继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引导意义。

书中使用大量篇幅对蜡染创作族群的文化生态、蜡染制品的使用场域进行了描述,以民族学、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将蜡染艺术还原到它原有的生境中去,既是对蜡染文化的立体呈现,也是对其艺术土壤的反哺与涵养——蜡染艺术的审美价值是由创作者、传播者、欣赏者共同实现的,创作者固然有责任提升蜡染作品的艺术水准,传播者、欣赏者亦需怀有敏感的艺术鉴赏力方能于幽静的蓝白线条中闻得花开鸟啭;需怀有深刻的文化知解力方能跨过“知道”和“理解”间的鸿沟,在图像中看到深邃的文化潜流;只有怀着健康的人文精神方能设身处地体会手工劳作之珍贵、传统承袭之不易;也只有怀有通达包容的跨文化心理,才在接触不同的生活方式时认同其合理性,在山水殊异中看到普世大同的人间温情。

蜡染之工技发于靛蓝棉葛,边地之民赖之衣被生息;蜡染之纹饰变幻于女红心巧,而世代文脉恒行其中。以毕生心血搭建分享美好、传播文化、启迪领悟、促进理解的桥梁,呵护这份天地大美,大概就是民族民间艺术传播工作的最高成就。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马圣耘 陈美伊

编辑 何涛

二审 杨韬

三审 田旻佳

热门相关:剑仙三千万   赠我深爱如长风   神医娘亲:腹黑萌宝赖上门   纣临   首席的亿万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