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追踪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起源 来自“黑暗原始小行星”
据外媒报道,大约66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向地球,引发了大规模的灭绝,甚至使恐龙灭绝。现在,美国西南研究院(SwRI)的科学家们说,他们已经追溯到这个“罪魁祸首”的起源,确定它是一颗“黑暗原始小行星”。
当一颗直径约10公里(6.2英里)的撞击物撞向现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时,白垩纪末期突然结束。这将引发一连串全球性的灾难,包括海啸、地震、野火、海洋酸化,以及使地球陷入了长达18个月的黑暗。这最终导致地球上四分之三的生命灭绝。
但是,究竟是什么撞击了地球,它来自哪里?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是一颗来自太阳系最边缘的冰冷的奥尔特云的彗星。其他人认为它更可能是一颗来自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
最近的研究支持后一种说法,从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现场采集的岩石样本和钻芯表明,撞击物的成分是碳质球粒陨石。这些富含碳的岩石是由太阳系诞生时留下的原始材料制成的,并不反射很多光线。因此,它们通常被称为“黑暗的原始”小行星。
有一个地方潜伏着这些较大的岩石:外小行星带。但是那里的天体处于相当稳定的轨道上,很少会移位并朝向地球。为了找出它们可能的频率,研究小组模拟了一个由13万颗虚拟太空岩石组成的主要小行星带,并对它们进行跟踪。
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发现,与希克苏鲁伯陨石大小相当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频率至少比以前认为的高10倍,平均每2.5亿年左右一次。
根据该模型,数百万年来作用于小行星的热力可以慢慢地把它们推来推去,直到它们到达像引力 "逃生舱 "一样的区域,在那里,它们可能最终进入可能与地球相交的轨道。
在模拟中,几乎有一半的岩石也是碳质球粒陨石。总的来说,这些模型显示,很有可能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是由这些黑暗的原始小行星之一造成的。这项研究将发表在《Icarus》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