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家门口赚到了钱
动感的乡村音乐、熙熙攘攘的人群、热闹的小吃摊、缤纷酷炫的游乐场……每当夜幕降临,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网红打卡地郭土楼村就热闹起来了!这里有小桥流水、荷塘月色、木船水轮,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色,此情此景,有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贫困村呢!
7月初的虞城县正是农闲时,刚播种的玉米苗长势喜人。“只靠种地,农民难以挣到钱,要致富就要发展第三产业。”虞城县郭土楼村党支部书记杨新文用了8年时间带领村民走上“一年四季都能丰收”的致富路……
郭土楼行政村位于虞城县城郊乡东北角,全村现有人口3158人共780户、耕地2958亩。“想致富,就要改变只种玉米、小麦这个老模式。”从郭土楼村到县城有2—3公里,利用位置优势,郭土楼村决定发展乡村旅游、庭院经济,村民入股、村集体打造集生态种植、特色养殖、地方特产、各地名吃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村。
2018年,第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开始落地,村里建起了古色古香的篱笆院、石墨盘、网红桥、游乐场、生态鸟语林。作为这一切的见证者与受益者,村民谢玉真曾是生态鸟语林的检票员,她说,2018年,看鸟的游客高峰时达2万人;当年村集体收入300万元。
“一只普通鹦鹉能卖600元。”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谢玉真看到了商机,她从检票员转变为鹦鹉繁育基地管理人,通过网络销售鹦鹉,一年收入百万,不仅脱了贫,还真的富了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村民都动了起来!不少村民纷纷开始发展鹦鹉养殖。2018年,郭土楼全村鹦鹉销售总额达500万元,在河南省居榜首,在全国行业内排前五。
不仅如此,原来农闲时村民打扑克、看手机打发时间的习惯也改了。现在村里发展了旅游经济,各式各样的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村民在家门口干起了“小买卖”,卖烤串、饮料、玩具等小摊子紧紧贴着村里大大小小的路蔓延,如铁屑紧紧吸附于磁石。
村民赵欢(化名)开的小吃摊位,在村子里格外受欢迎,从中午忙到晚上收摊,她平常一天纯收入200多元;春节期间,她一天卖出上万元,春节假期纯利润6万元。作为一名农村的“全职妈妈”,她用挣的钱开上了小轿车。
到了夏天,赵欢改卖刨冰,还租下了一个新的店铺,取名叫“97冰铺”。“因为我是1997年生人,我们年轻人不会种地,但做这些小买卖还是没问题的。”
从路边摊到小店铺,随着村里新的景点——“古风打卡地”的营业,不少村民像赵欢一样租了门店,在家门口赚起了钱……
农村老龄化程度高,郭土楼村之所以能将一个个景点建起来,多亏有了一帮实干的年轻人。他们将郭土楼村建设成国家级2A景区、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以孝治家示范基地。
“村干部带着一帮‘老人’振兴乡村,太难了。”杨新文感受到,乡村振兴要靠年轻人,驻村锻炼的选调生就在助力村子发展。
杨新文口中的选调生叫杨曼,她来自商丘市委统战部,已驻村半年。村里打造的“老胡同”“古风打卡地”等景点,亮化、美化的工作就由这位年轻的95后负责。
因为没有绘画基础,杨曼就将设计好的图案,通过投影仪投射在村里的墙上,用画笔勾勒出形状后再上色。景区里满墙的荷花绘画、胡同里的漫画故事、公厕外的漫画标识都是她的杰作。
杨曼说:“驻村只有短短两年时间,我希望为村民致富、村子发展多做事,多出力。”她挖掘、梳理村庄资源,整合和盘活郭土楼村特色资源优势,策划参与“农业+旅游+文创”的项目探索,带动集体经济增收和农民致富。“栽下旅游梧桐树,引来发展金凤凰。”杨新文相信,资金有了,人才有了,产业有了,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乡村振兴的大道越来越平坦、越来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