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重大项目火热推进 多种金融工具综合发挥资金保障作用
本报记者 朱宝琛 见习记者 于 宏
8月8日上午,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同日,江苏群创智慧新材料等13个重大项目开工仪式举行……进入8月份,各地的一些重大项目建设刷新“进度条”。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重大项目持续推进,说明各地重视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投资对宏观经济的杠杆效应,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强力支撑。
重大项目建设往往具有开发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的特征,需要综合利用多种资金募集渠道,保障项目的有序推进。地方专项债是重要的渠道之一。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政府通过发行专项债来募集项目资金,可以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盘。
财政部公开数据显示,上半年,各地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21721亿元。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各地积极发力,通过发行地方专项债等手段加速重大项目实施,进一步扩投资、稳增长,是落实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的鲜明体现。
除了地方专项债外,各类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对重大项目工程的推进,同样起到重要的资金保障作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新增3.7万亿元,同比增加1万亿元。另外,7月14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6月末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5.8%,有力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7399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资金支付使用比例已超过70%。
杨德龙表示,各银行保险机构持续推进对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有力支持了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发挥了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的作用。
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胡钰表示,除了利用地方专项债与各类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之外,吸纳社会资本进入重大项目也是重要的资金保障方式,发挥政府引导社会投资的“四两拨千金”作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有一定收益水平、条件相对成熟的项目,将为相关产业带来更多机遇,长远来看有利于经济的积极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