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实际上是会有遗憾的,对吗?

《边水往事》最终上线时共21集,这其实与算最初心理预期并不相符。他最初想讲的故事至少三四十集,单集两万多字的剧本。但按照同类型剧集市场经验,压缩到12集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但内容实在盛不下。在监制和制片人的反复协商后,他又试图做到16集,但在剪辑过程中还是觉得单集显得臃肿,21集是反复协调后可能存在的最佳数字。

在有限的篇幅中,算的想法就是“不破不立”,“我觉得总有人得出来做点不太一样的事情吧”,这是他的一点执念。但很多时候,创新并不容易,可能到某个情节就“卡住了”,“故事怎么都讲得通,但是不好玩就是个麻烦事,就是无聊,对,无聊就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他必须反复去寻找如何才能突破这个点。

与曹保平的合作,则让算巩固了他的这个特质——不放过自己,因为他知道有这样的性格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灯塔和更高的标准来指明方向,曹保平刚好是那个人。

但作为一个导演,他必须受制于时间、地点、人物、预算的限制,拍戏是一个项目,不能永远卡下去,总要在某个时刻做出决定。

“我觉得不叫遗憾吧,反正我永远觉得就是在当下的那个条件下,你能做到的最好,你已经做了就没有遗憾了,只有你没做,你知道那不行,但是你假装没看见,稀里糊涂拍过去算了,这才是遗憾,但是我们绝不会留这种遗憾。”他觉得,必须的决定不是遗憾,而是取舍。

算不喜欢纠结于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他更喜欢往前看。接下《边水往事》的时候算的手中还有其他项目,但他根据轻重缓急判断之后,才选择了一直想做且有版权期限的《边水往事》,“还能边做边上‘曹保平导演大师班’”。之后《边水往事》停摆,《开端》发来邀约,他自然进入了新的项目。

《开端》剧照

他很清楚行业中的不确定性,创作者只需要坚守该坚守的,顺应在变化的。这种变化,也包括不断地接收新鲜的事物,然后能将这些新东西在创作中为他所用。

就像当代年轻人最重要的话题之一MBTI,已经被算用在了剧本创作当中。他用16种人格来套角色,“这样创作出的人物不会跑偏,不会厚重,在不同情节中角色会更合理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我们就这样在一场正式的对话中正式地聊起MBTI,这很少见,但算跟我们说,《边水往事》中的人物的确有着对应——猜叔是INTJ(建筑师型人格),但拓是ISTP(鉴赏家型人格),而沈星则是ENFP(竞选者型人格)。

《边水往事》剧照

他说自己是ENTP,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battle、抬杠”,这是辩论家人格,“所以我喜欢反驳别人,这种反驳不是说你说了个什么我去反对你,就是你们都在做什么,我去质疑你们。”他提高了音量,如同他所形容的自己,“我很激烈的”。

所以,《边水往事》播出之后,即使好评如潮,但给他印象最深的却是负面评价,因为他会“直接看差评”,有说剪辑差、节奏慢的,甚至一些具有攻击性的语言,他尽收眼底。算觉得这是自己性格中很鲜明的一点,需要被否认,然后去质疑,“质疑”也是算总结的自己的优点——“所以我会去看差评,我就咽不下这口气”,而这可能正是他能够创新的原因之一。

算喜欢说唱,而从他喜欢battle这一点上看,他的身上确实有着Rapper的精神。他还找说唱歌手为《边水往事》量身打造了片尾曲,最近成了魔性又洗脑的霸屏歌曲。一首《达班》结合了沈星的处境,“走山,接水,讨生活”;另外一首《条狗》则道出了王安全的心境“不是逼得不得已的人,谁会在这找出路”。

《边水往事》片尾曲

算从不放弃任何能寻找创作灵感的新方法。比如他日常喜欢打游戏,尤其是“那种能够建立一个世界观的游戏”,他喜欢这种“建立的感觉”,并将其类比为《边水往事》中“把达班建立起来了”。最近爆火的《黑神话:悟空》,最早在Steam上发起众筹时,他就捐了钱,他觉得中国做出这么棒的3A游戏是件“特别燃”的事,这个过程一定特别艰难,说到这里,算有点共情,“我们做《边水往事》也一样,是要做很多吃力不讨好的事”,因为创新总是艰难的。

他似乎从不惧怕任何新鲜事物,就连外界褒贬不一的AI在他看来也将成为未来创作者的强力助手,不担心它会让自己陷入创作怠惰:“创作就是做甄别,搜索引擎可以帮你缩短搜集素材和类似工作的时间,而故事走向,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分镜头这些还是需要你去判断。”

《边水往事》之后,算决定继续“反自己”。他透露,在新作《悬案》中,他“要在悬疑中去掉传统概念中悬的叙事手法”,可能会是“流水账”的方式,虽然他深知一个生动的故事不能用记流水账的方式来呈现,但不试试怎么知道。

《边水往事》海报

他有时候也会剖析自己的缺点,“他们说我,好像有时候会前后不一致,还不承认”,说完他把头转向工作人员,问:“是吧?”这像是对应了他“ENTP”人格中的“P”,崇尚灵活和自由,还可能会随机变化。

从种某种意义上说,敢于直面真实的自己,恰恰是一种创作者的真诚,“我面子上先不说,但是我会想,我会想。”

不过,他一直明白,其实没有所谓的“客观评价”,“每部戏都有自己的命”,追剧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算觉得,当一部作品播完了,最好的反馈应该是“信任”,包括但不限于观众的信任,演员的信任,平台的信任……“看过你的作品而信任你,觉得你不会胡来,可能是对下一个戏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