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提升课堂上学生的临场感、获得感

达璐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

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其可及性、便利性日益增强,昔日高不可攀的技术逐渐出现在高校各类课程中。这些课程既有讲授虚拟仿真技术原理及运用的,也有将虚拟仿真技术作为重要教学工具,融合于其他课程之中的。本文以《国际人权保护机制》一课为例,讨论如何将虚拟仿真技术运用到高校文科类课程中来。

一、《国际人权保护机制》课程介绍

《国际人权保护机制》课程是西南政法大学人权学院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双语课程。课程设置目的是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权法学学生,为推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输送优秀人才。在授课内容方面,由于二战后所形成的国际人权保障机制以联合国有关人权机构为主,主要是总部位于日内瓦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和联合国人权高专办,而其开展人权保障工作的一种主要方式便是召开各类人权会议。因此,若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权会议的召开方式及讨论模式,将极大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国际人权保障机制的运行模式。但当前碍于经费、时间等因素,无法让学生实地感受,但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能提升学生在本门课程中的临场感与获得感。

二、虚拟仿真技术在课程中运用的迫切性和可行性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在相应课程中开展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建设,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必然要求。目前,全国开展人权类虚拟仿真课程的高校较少,西南政法大学拥有成建制,涵盖本、硕、博在内的人权法学学科体系,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人权学院)作为全国首家人权学院、国际级的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理应在课程设计上响应国家有关号召,积极满足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优秀人才的需要。近年来,中国持续关注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为推动世界人权事业的进步努力做出中国贡献,多次邀请国内的专家学者赴联合国日内瓦发出中国声音,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师多次赴日内瓦参加有关国际人权会议,能获取虚拟仿真技术所需的原始材料,为该技术在本课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三、虚拟仿真技术在课程中的运用

基于教育部关于虚拟仿真实验通知要求,该校拟结合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对人权概念和人权保护机制的历史发展有比较清楚地了解,对联合国人权保护机制有框架性认识,熟悉条约机制和宪章机制的区别,熟悉联合国人权机构的办公机制。

通过实景拍摄、线上资源购买等方式,该校可打造一个能在互联网环境下运行,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三维实验场景。学生可以在虚拟三维环境中进行多项任务,如学理论、做测试、模拟会议、进行创新训练等。具体而言,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有如下子项目:一是虚拟现实项目。利用计算机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让学生能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对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人权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有充分了解。二是人机交互设计项目。通过设计人造系统的行为,打造两个以上互动个体之间交流的内容和结构,培养学生掌握联合国人权保护机制的基本规则;掌握联合国人权机构的基本构建;了解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相关机制的运行;熟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有关机制的议事规则;熟练运用联合国人权保护机制;了解联合国人权机构的招聘及实习项目等,最终对联合国人权保护机制有较为全面的理解与把握。

具体而言,通过搭建“日内瓦联合国万国宫”的虚拟仿真场景,让学生体验包括排队安检、领取工作(参观)证件、参观(参会)等在内的内容。教师结合该虚拟仿真场景,讲解联合国人权保护机制中的有关议事规则,解释人权理事会会议议程,并组织学生以不同国家的身份召开模拟国际人权会议,并在会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由此激发学生对《国际人权保护研究》课程的兴趣,并在准备会议材料、参与模拟国际人权会议的过程中收获相关知识,增强其获得感。

四、结语

将虚拟仿真技术运用到国际人权保护机制类的课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如何培养能在国际场合发出中国声音的人才是当前大学教育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具体到国际人权事业上,唯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如何在国际人权舞台上利用相关机制,发出正义之声,维护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各国人民的权利,才能激发他们对国际人权保护机制类课程的热爱,并从中获得成就感。虚拟仿真技术在该门课程上的运用,极大激发学生学习人权的兴趣,同时,我国共有十四家国家级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其他有关高校亦设有人权研究院或人权中心等实体机构,承担人权课程教学任务,但目前尚未存在成熟的人权法学类虚拟实验相关课程及软件。本课程平台的开发将具有独一性及创新性,对外推广的需求量大,能为各高校人权法学的学生培养提供更具有沉浸式的教学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