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黄木村:守护“非遗”传承 勾勒乡村振兴新画卷

【开栏的话】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资料显示,贵州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名镇8个、名村1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0座、名镇14个、名村15个,中国传统村落757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12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328个,更散落着成千上万个自然村落,这些村落浓缩着村庄的过往,映照着当下,寄托着未来。

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村史是一个村庄的文化记忆,也是乡村发展的根脉所在;村事是一村一户的生活写照,也是一域一地的发展剪影。村史村事的梳理、呈现和传承更具有时代价值,它代表着一个村庄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品格,记载着岁月更迭与世移事迁中风土人情变化的轨迹。

今年,我省启动“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征集”主题宣教活动,以行政村为单位,在全省范围内深入挖掘整理村史村事,旨在为贵州立心、为发展赋能,记录展示我省厚重丰富的乡村文化和发展成果,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

9月1日起,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客户端统一开设“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专题专栏,以村史村事为起点,深入挖掘和呈现村庄的文化内涵,和读者一起寻找丰茂的乡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黄木村,位于开阳县北部,位于楠木渡镇北面,被誉为“黔川之要津”,是连接贵州与四川的重要通道。

黄木村

黄木村的历史悠久,其村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公元1606年至1647年间,从江西移民至此的三家大姓——黄、晏、张在此定居,并以三家姓为村名“黄晏张”。然而,经过战乱时期的变迁,张姓和晏姓逐渐消失,该地大部分姓氏变为黄姓,于是改名为“黄里庄”。最后,因该地盛产楠木,被叫做“黄木庄”。另一种说法则是,村名“黄木”源于早期这里丰富的黄木资源,这种硬质木材曾是村民建造房屋和制作家具的重要材料。

黄木村民风淳朴,尊重传统文化,在这里有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活跃在周边的农村舞台上,那便是黄木阳戏。阳戏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是傩戏的一个重要分支。黄木村的阳戏,作为开阳县的文化瑰宝,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黄木张氏一脉相传的独特艺术形式。

走进黄木村你会发现这里民风淳朴,黄木村人尊重传统文化,在这里有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活跃在周边的农村舞台上,那便是黄木阳戏。阳戏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是傩戏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多个省份如贵州、四川、江西、湖南等地广泛流传。开阳县的阳戏主要分布在南龙乡、宅吉乡、花梨镇、楠木渡镇等四乡镇。而楠木渡黄木村的阳戏,作为开阳县的文化瑰宝,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黄木张氏一脉相传的独特艺术形式。

黄木村阳戏

黄木村阳戏,不仅丰富了当地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是楠木渡镇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每年农历正月初十,在黄木村的院落里,原生态的阳戏开唱,锣鼓声声入耳,开嗓、走场,主角们轮番上场精彩演绎《桃山救母》《锁龙》《踩大刀》等经典剧目。

为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黄木村将阳戏文化融入到村里的每个角落,对阳戏戏班进行扶持和资助,鼓励他们进行更多的演出和传承活动;同时,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等方式,向年轻人普及阳戏知识。

在张江海等老一辈阳戏人的口述中,我们得以窥见阳戏学习的艰辛与细致。每一位学徒都需要学习十二个角色的台词、化妆、道具,最终根据自身条件专精于其中两三个角色。这种传承方式不仅保证了阳戏的纯正性,也赋予了每一位表演者独特的艺术魅力。

黄木村的生活节奏美妙而舒缓。改革开放以来,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黄木村逐步发展起了农业深加工和生态旅游两大经济支柱。如今,黄木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发展了一系列生态旅游项目,包括生态采摘、农家乐等,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2016年黄木村荣获“贵州省省级生态村”荣誉称号。文字整理:王珏

一审:郭秋含

二审:王利环

三审:李 蓓

1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