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玛多:享生态“颜值” 创生态“价值”
本文转自:人民网-青海频道
2024全国重点媒体青海果洛行采访活动
青海玛多:享生态“颜值” 创生态“价值”
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地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系全省海拔最高的县,同时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的核心保育区之一。
作为万里黄河流经第一县,玛多境内河流密集、湖泊众多,素有“黄河之源、千湖之县”的美称,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玛多县遵循生态保护优先、保护与治理结合的原则,强化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和修复,推动国土绿化、草场恢复等工作,提高了玛多县的生态空间质量。
“首富县”成了贫困县
玛多是一个纯牧业县,草场、牛羊是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总人口不到1万的玛多县提出“突破百万牲畜”的目标。一时间遍地牛羊,最多时发展到1979年的67.8万头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全国“四连冠”,成为当时全国牧业“首富县”。
繁荣的背后,灾难悄悄逼近。到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由于气候变化和超载放牧等原因,玛多县七成草场退化,沙化加剧,4077个湖泊减少到了1800多个,牛羊无草可吃,牧民收入锐减。2002年,玛多从全国“首富县”变成了省级贫困县,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竖立在玛多县委县政府前的黄河源头纪念碑。孔令磊摄
生态“金钥匙”开启绿色发展之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玛多县坚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突出生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和永续利用,以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为抓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
玛多县境内的高原湖泊群和湿地,是黄河奔腾万里的“蓄能站”。青海省相关部门统筹实施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三江源二期工程、退牧还草、退化草原人工修复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并对玛多县的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等各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优化组合。
2019年全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中,玛多位列全省6个“生态环境质量变好”县之一。扎陵湖、鄂陵湖湖泊面积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大74.6平方公里和117.4平方公里,黄河源千湖奇观再现,湖泊数量由原来的4077个增加到5849个,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草地综合植被盖度56.3%。
通过全面保护和系统修复,水源涵养功能有所提升,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改善取得显著成效。
湛蓝的鄂陵湖。孔令磊摄
牧民“变身”管护员 倾心守护黄河源
此外,玛多县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管护“一户一岗”政策,全县设置生态公益岗位管护员3142名。让牧民群众通过由传统的草原利用者转变为草原保护者,积极参与到国家公园建设之中,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稳定增加家庭收入,切实感受到生态保护带来的“红利”。
今年34岁的索索是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生态管护队队长,从曾经的牧民转变为一名生态管护员,已有12个年头。如今,他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检查管护区域内有没有偷鱼、偷矿、盗猎等破坏生态的行为,还要捡拾沿途的垃圾。
夏日的鄂陵湖湿地。孔令磊摄
据索索介绍,管护员们每日巡护时间不低于7小时,巡护路程不少于70公里,足迹遍布这片广阔的高原大地。“我觉得能肩负起这份责任,是一生的光荣。我和我的同事们一定会再接再厉守护好三江源,保护好美丽的黄河源头。”索索坚定地说。
生态好转,牧民也从中受益。据了解,生态补助资金由省财政统筹安排,牧民户均年增收3.01万元。从放牧到保护,牧民们改变了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这得益于政府在推进生态保护上的政策支持,也体现了他们内心对自然的敬畏。
生态文明事业行稳致远。多年以来,玛多县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的要求,以开展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引领,坚持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绿色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统筹推进,全力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来源:青海新闻网 孔令磊 曹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