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区剧场:助推文旅新消费

【环球网文旅报道】2023年5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首次推出15家演艺空间培育项目。9月,西区剧场入选了该项目。

北京西区剧场从2013年创办以来一直发展传统小剧场,众多精彩的话剧、舞台剧、音乐剧和脱口秀在这里上演。2021年西区剧场升级后更集中演出话剧和音乐类剧目,在内容上更聚焦展现对“个体与社会、家庭、时代复杂关系”等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在运营上更强调城市“文化+旅游”新消费并积极与观众互动,获得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

演艺空间助推“文化+旅游”新消费

走进护国寺西口不远,路北“护国寺小吃店”旁便是“西区剧场”所在的商业综合大楼——护国新天地,剧场就在护国新天地顶层(4层),乘坐观景电梯可直达。电梯门一开便是剧场的取票台,左手边的大厅在剧目上演时会装扮、陈列出与当天上演剧目相关的布景和演职员介绍。

西区剧场演艺空间打造的是“整体”的概念,一方面是将演艺空间和剧目做整体策划;另一方面是从演艺空间周边旅游街区资源出发,打造城市文化和旅游消费一体化。西区剧场通过做原创剧目,打造优质剧目内容,培养优秀的主创团队和演员影响观众对剧目的审美,最终,促使观众养成文化消费习惯,与护国寺周边的丰富旅游资源消费形成联动。这样一来,对标年轻人在约会结束后的“看电影、唱KTV”等娱乐消费项目,“西区剧场看剧”将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娱乐方式。

西区剧场尝试“驻场演出”的观演模式,最长的驻场演出为《阿波罗尼亚》镜框版,“通过长期档的演出,一方面增强剧目的口碑发酵,另一方面增强驻场演员专业水平以及粉丝粘性,从而提升西区剧场的知名度和口碑。” 西区剧场制作人姜楷霖认为,国内驻场演出以旅游景区的大型演艺节目为主,但小剧场的驻场演出也在慢慢兴起。西区剧场不仅创新内容精彩的剧目,而且注重培育城市观众欣赏剧目的审美素养和文化消费习惯,利用护国寺便利的交通、浓郁的文化氛围、齐全的商业设施以及丰富的游客资源,推进城市“文化+旅游”消费一体化。

表演新力量增添演出市场新活力

西区剧场演艺空间的优势在于,从内容创作和演艺方式上,小剧场里创作空间更大、更灵活,可以给青年创作人更多尝试机会;从运营模式上,与观众的粘性和互动更紧密;从整个北京市演出大市场的角度,优质的小剧场能为整个城市大的演出市场输入更多创新的内容题材、优质创演团队以及观众资源。

西区剧场小型演艺空间新的内容“IP”创作是亮点,剧场聚焦受年轻人关注的“成长过程中个体与家庭、社会、时代碰撞”的复杂关系,提供向上生长的力量。“每个人最终都会在剧目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提出自己的问题,相信观看演出后他们内心也许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姜楷霖说。例如,原创音乐剧《如果》讲述初入职场的学生、追梦被打击的音乐人、工作与家庭矛盾的职场人等人生困境;独幕戏《寻找企鹅的夜晚》聚焦一位年轻人寻找自己的回忆和内心世界;原创心理悬疑话剧《疯人说:一个叫虹的木偶》分析社会心理问题和自我救赎;引进话剧《怎么又回到这里》从国外家庭视角思考家庭关系和亲情等等。

在演艺方式上,虽然西区剧场保持传统剧目的创作模式,但小剧场演艺空间有更近的距离、更灵活的空间、更丰富的演员阵容。在空间利用上,不论是话剧、音乐剧,都能有更多的演艺尝试。音乐剧《阿波罗尼亚》、《桑塔露琪亚》、《宇宙大明星》在结尾处增加了演员返场演出与观众充分互动,用“喂麦”、“全场起立合唱”、“蹦迪”等形式,丰富、创新了传统剧场的现场体验感。

在运营模式方面,从开票到结束,剧场会通过线上与观众互动的方式增强剧目沉浸体验感。剧场会让观众从开演前到观演后都全程体验这个剧目和小剧场观剧的文化氛围,提升观众对剧目IP的关注度和二次推介,最终达成剧场和剧目口碑“双丰收”。开演前,剧场会在网上发布剧目的微综艺以及社交媒体话题互动;进剧场前,剧场在大厅做剧目展览和相关活动;在观演结束后,剧目演员也会与观众互动。

讲好中国故事,与新一代同行

在护国寺这条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热门街区,西区剧场将继续以全新的小剧场模式和“整体化”的运营模式去展现充满人文思考的剧目内容,与“新一代年轻创作人”同行,共同为这条充满“历史回声”的古老街区注入全新的文化气息,创造属于西区剧场的“城市名片”,助推北京文化和旅游新消费。 (文/严瑾)

热门相关:都市极品小医圣   凤逆天下:战神杀手妃   白衣兰教俱乐部   圣人门徒   都市极品小医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