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民警贾壹:“壹”颗初心何所求

本文转自:人民网-四川频道

贾壹和同事接待群众来访。新都公安供图

所长干大东走进小学校长办公室,聊天中,校长讲起关于所上民警贾壹的事儿来。

“贾壹警官资助了我们学校的一名学生,事情过了很久我们才知道,有机会想向贾警官当面道谢。”

干大东点点头,示意早已了解了事情原委,面带笑意地说:“贾壹也是帮助了心怡(化名)之后才给我们说的。这小子,做了好事也藏着掖着。”

贾壹是成都新都公安石板滩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爱笑,话少。

“心怡”的故事

5月的最后一天中午,贾壹来到学校看望心怡,给心怡送上了儿童节礼物。

看到有人来看望心怡,同学们蹦蹦跳跳地上前将二人围住,“心怡,这是你哥哥吗?”“你哥哥对你真好。”心怡不说话,贾壹点了点头。

今年1月,贾壹接到心怡家长的报警求助,在处置警情中得知8岁的心怡的家庭条件不太好,自卑让心怡在生活中变得脆弱且敏感。

在此之后的半年里,贾壹时常给予心怡力所能及的关心,送来学习用品、陪心怡聊聊天,也不时到学校向老师了解心怡近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心怡也在贾壹的帮助下,逐渐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默默资助心怡的事情被众人知晓后,贾壹说只是举手之劳。事实上,贾壹口中的“举手之劳”,从来都不是一句虚言,当一位社区民警走向村头巷尾,走进人们内心深处时,美好的平安故事正在悄然发生。

成为“本地人”

新都区石板滩街道是一个庞大的客家聚居地,作为四川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这里的很多居民依旧保留着许多原汁原味的客家习俗和方言习惯。

“有时候他们都吵完了,我也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就没有一个字听得懂。”初来乍到的贾壹,在面对村民们的“方言轰炸”时,总是一头雾水。

通常情况下,居民们也会用四川话和贾壹沟通,但如果遇到邻里纠纷、夫妻吵架等场合,这样的方式就不太适用了。

石板滩街道土城村居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个穿着警服的小伙子端着小板凳,在晚饭后和大家坐在一起拉家常,虽然有时候皱着眉头,竖着耳朵,但他总是笑眯眯的。

但学习一门方言,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毫不夸张地说,我有时候和他们聊天都能聊出一身汗。”学习方言的进度虽然慢了些,但却给贾壹提供了走近群众生活的契机。

趁着学习走访的间隙,贾壹对许多村民的家庭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并以此为依据,对管片群众情况进行分类记录,为做好社区工作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3个月后,贾壹已经可以听懂大部分客家话,有时候甚至还可以和大家对上几句方言。一次,在调解一对夫妻的家庭纠纷中,贾壹在情急下“憋”出了一句客家话,正在激烈争吵的两口子瞬时停了下来,贾壹憋红的脸颊和生硬的客家口音突然引发一阵哄笑。

陈婆婆

近年来,石板滩街道入驻了多个高新技术企业,加之外来务工人员较多,辖区人员流动情况比较复杂。为了更好地掌握辖区人员信息,贾壹需要逐户开展家庭人员信息登记,而管片内的陈婆婆是让贾壹头疼的“1号人物”。

陈婆婆由外省迁入本地,对本地环境不熟悉,加上以前在老家有被骗的经历,陈婆婆对外人的到来显得有些抗拒。不出意外,贾壹在入户走访时吃了“闭门羹”。

时值农忙时节,贾壹注意到陈婆婆经常在田地里劳作。

“进不了家门,那就去田里吧。”

贾壹换下警服,穿上便衣,再次来到陈婆婆家。进了院门,贾壹也不搭腔,迅速卷上裤脚,拿上工具,转身走进田里。盛夏,贾壹在田里翻腾的身影被火红的夕阳拉得很长,陈婆婆也在同贾壹的相处中有了“松动”。

“小贾,天热,进家里来喝杯茶吧。”

农忙结束那天,贾壹收到陈婆婆的邀请,那杯茶成了贾壹与陈婆婆之间温暖的“羁绊”。

村头巷尾的故事还在延续。贾壹说,用一颗最诚挚的心去面对,与人民群众的“羁绊”还会有很多,他很期待。(黄秀珠)

热门相关:99次离婚:厉少,请低调   99次出墙:老公,情难自禁   重生嫡女谋天下   宠妻入骨:神秘老公有点坏   千夫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