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无人问津”的报纸,报社却还在大量印刷,究竟谁还在读

你还看报纸吗?

现在的报纸都是什么人在读?

新报纸封订好送到单位,年底了再原封不动地卖给收废品的,究竟有什么意义?

以上三个问题,盘桓在人们心中很久了吧,当互联网逐渐占据我们的生活,当一个又一个最新消息接连不断地跳出来等着你阅读,当我们拿起手机,报纸,这个需要主动订阅、主动阅读、主动收纳的传统纸媒,好像真的无人问津了。

网友大胆发言:如果没有强制摊派报纸早就消亡了!

“卖报了,卖报了......”

谁能想到,一百多年前需要付费才能阅读的时兴报纸,一千多年前只有到官府才能看的邸报,如今白送可能都没人看。

在互联网完全普及之前,报纸可是我们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建有报亭的大街一定是最热闹的,上至八十岁下至八岁,只要识字,没有人不爱看报纸,没有人能拒绝一份新出的晚报,更有爱看报纸的省吃俭用也要买一份,忆往昔,报纸就是最热门的读物。

在大街上、公园里、书店内、办公桌前,总有一份适合的报纸在等着你,那些聚精会神的岁月,藏在每个人的脑海深处,只等着再次唤醒。

早在汉朝,宫门口就已经开始张贴邸报,用于传递最新朝政消息,皇帝谕旨、大臣奏议、官员任免都在其中,唐朝开始使用雕版印刷,当时人称《开元杂报》,宋代的邸报大部分为手抄,同时出现了以抄录邸报内容售卖的商人。

明代有专门机构负责邸报的出版发行,同时将活字印刷应用于邸报,扩大了邸报的发行规模,清代的邸报不再是官员学者的专属,普通百姓亦能阅读,邸报之外有《京报》,虽然印刷质量堪忧,但内容新奇,颇受群众欢迎。

清末,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得益于当时的时代背景,逐渐有外国人在中国办报,内容涉及时事政治、科学文化知识、宗教思想等,在当时颇受关注。

媒介是统治阶级的喉舌,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当时的报纸作为最重要的思想宣传媒介,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国内舆论不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林则徐、魏源、王韬等人都曾撰文陈述自办报刊,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准许官民办报,全国各地的报刊迎来大发展。

1896年维新派创办《时务报》,由梁启超任主笔,所写文章一经刊登报纸供不应求,“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维新派借此平台大肆宣扬维新思想。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刚开始并没有投入办报,直到立宪派创办的《清议报》在海内外广泛流传,得到大多数同胞的认同,退出兴中会转而加入保皇会,孙中山一行人才认识到报纸的重要性,1899年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用以宣传革命主张。

就连袁世凯想要重新当皇帝,都创办了几个报刊用来宣传帝制的好处,试图令百姓全身心拥护自己。

动荡年代里,报纸在舆论宣传方面的威力使其成为一种政治工具,即便是战争年代,报纸虽曾有过低谷但从没有间断,反而因为战争消息传递不便,报纸更加珍贵,就像现在人们通过手机了解消息一样,当时的人们了解消息全靠报纸。

1995年到2005年,这十年常被媒体业界认为是纸媒、特别是都市报最好的十年,最直接表现就在新闻从业者的工资,经历过的人写过这样一句话:“钱发下来了,还没来得及存进银行,下个月又发了。放在家里,一摞摞的。”

在现在的人眼中,报纸好像一下子就落寞消失了,以前家里还有些旧报纸留着糊墙、垫桌角,不知道什么时候,现在普通家庭已经很少能看见报纸的身影,以至于很多人觉得报纸是不是已经成为“文物”。

其实,在各大图书馆、学校、机关单位,仍然有订阅报纸的习惯,只是普通人很少见到罢了。

“在中国什么事都有,整捆整捆的报纸送到单位,没有拆,原封不动的又整捆整捆的卖给收破烂的。”

为什么这些报纸不用个人花钱,还是没人读呢?

这就涉及信息获取的问题,以前互联网还没有全面普及,人们通过读报纸得到社会上的新鲜消息,报纸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手机,有报道中央消息的《北京日报》、关注新知识新思潮的《光明日报》、解读政治理论的《人民日报》、偏向文学艺术的《文艺报》,还有专注当地生活的各色晚报。

以前这些消息得看不同的报纸,但现在一部手机即可搞定,而且速度更快、报道更全面,手机新闻还会根据使用者的偏好推荐,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

抛开报纸内容,传统报纸的成本也很高,纸张、印刷、内容、运输等方方面面都是支出,报社以前的大头收入在广告,现在的大头收入在订阅,前后差距可想而知。

十年如一日的订阅,是习惯也是传统,对一些单位来讲,年年订报纸已经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在工作之余,阅读报纸也成为习惯,以前一杯茶一份报纸一上午就过去了,现在工作更忙,闲暇时间读报比看手机放松,也多一个获得信息的来源。

在人们心目中,报纸代表着权威和可信,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缺少把关人,也许引人注目的标题下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内容,也许看完一篇网络文章什么思考也没留下,也许看完文章才发现全是虚假内容博眼球。

报纸上的信息经过筛选、校对,最后可以出版有一定的质量保障,读者可以放心阅读,节省求证的时间,便于做出决策。

人们用手机阅读信息,即便下载收藏,也仍然有丢失数据的可能性,但报纸不一样,如果保存得当,以现在报纸的质量,一份报纸可以留存百年。

现在流行一个词:信息茧房,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大数据时代,每个人要面对成百上千的信息,一方面为了增强用户粘性,一方面为了养成用户偏好,每个平台的算法会根据使用者的喜好逐渐分配不同领域的信息,最后可能刷不到其他领域的信息,既是一种便利同样也是一种局限。

报纸则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每位读者能看到的,都是同一份内容,平铺在一张纸上,报纸的编辑会将重要信息按照既定的规则排版,一目了然。

你还看报纸吗?

当刷了几个小时的手机感觉头昏脑胀,当你发觉信息茧房早已经形成,当你苦于辨别信息真伪,去看报纸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热门相关:极品妖孽归来   九星毒奶   美漫之大冬兵   异界之极品奶爸   娘娘每天都在洗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