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舟:北京中轴线,向世界讲述中华文明连续性

习近平主席近日对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出了重要指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习近平主席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过程,正是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的实践,是对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探索。北京中轴线将15个遗产构成要素在空间和时间的纬度形成整体,共同向世界呈现一个古今交融的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故事。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带动了北京核心区环境的改善,民众对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的广泛参与,使民众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价值传播的重要力量,为中国民众呈现了一个理解认识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历史和传统文化精神的巨大课堂,也为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文化动能。同时,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也是一个国际交流、对话的过程,促进了国际社会对北京中轴线见证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理解,使之成为世界理解、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全长7.8公里,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历经逾7个多世纪,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中心建筑群。北京中轴线的独特性,首先是它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精神。这种传统哲学和文化精神通过北京中轴线的布局与空间形态得到表达,同时也持续决定和影响着北京整个都城形态7个多世纪的演化。其次,北京中轴线展现了中国文化特征的物质形态,构成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城市景观。

天安门广场建筑群,作为20世纪建筑作品,延续了北京中轴线体现的传统哲学和规划思想,并作为当代中国国家礼仪活动的空间,成为北京中轴线国家礼仪传统延续至今的物质见证,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北京故宫、天坛则体现了中华文明特定的文化和艺术成就,与北京中轴线其他构成要素一道,更为完整地讲述了一个中华文明的故事。就像在不同的伟大时代中,许多杰出人物有着不同的辉煌成就,当他们被放到空间和时间的系统中,则共同展现出一个时代的整体面貌。

作为中国都城规划成熟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北京中轴线集中国历代都城中轴线形态核心内容之大成,同时也是中国历代都城中轴线建筑群唯一以完整的建筑群形态存在的案例。魏晋时期的邺城、唐代长安城、北宋汴梁城、明代南京城等,反映了都城中轴线形态发展的不同阶段,但这些城市的中轴线建筑群大多已湮灭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从这个角度看,北京中轴线保存完整,具有唯一性。

东亚其他国家的古代都城,在规划观念上大多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在都城形态上存在相似的特征,如日本的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但这些都城或淹没在历史演化过程中,或由于地理环境和城市规模与北京中轴线的形态存在明显差异,如韩国的汉阳城(首尔)。南亚和东南亚的一些都城也存在中轴线的形态,而且也始终影响着这些城市的发展过程。只是这些都城的中轴线大多与宗教信仰和当地的世界观相关,呈现出强烈的神圣性,如柬埔寨的吴哥、泰国的大城府、印度的斋浦尔、印度尼西亚的日惹。

世界遗产名录上的许多欧洲中世纪城市,在城市发展轨迹上与北京更是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北京是基于世界中心城市的理想而被严谨规划、建设而成的,北京中轴线因此成为这种理想城市形态最为核心的部分。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则是受到宗教、商业、市政体系影响的聚落型城市,它们的中心区域由于这种自然生长而形成复杂的城市肌理。

对已有的世界遗产,在保留其原有世界遗产价值表述的同时,将其组织到一个更大的、具有系统性的遗产当中,共同支撑一个更大的或新的遗产价值,这本身反映了人们对世界遗产价值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事实上,在世界遗产名录已有的项目中,也已有这样的案例。而北京中轴线的独特性,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在东方都城规划理想和核心建筑群类型的空白,呈现出无可替代的独特性,具有突出的世界性价值,更是形象说明了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作者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

热门相关:逼婚首席:影后前妻很抢手   大唐第一世家   隐婚101天:唐少宠妻成瘾   我真不是开玩笑   超级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