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峥嵘:莫让美国“毒丸”立法肆意妄为

2024年1月起,美国财政部、国税局和能源部共同发布的《<通胀削减法>外国敏感实体指南》开始实施,其中规定相关车辆只要含有由“外国控制的敏感实体”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就将失去在美国享受税收抵免的资格。这些“外国”包括中国、俄罗斯和伊朗等。根据该指南,所有在上述国家注册成立或其政府持有25%以上股份的公司,都被视为“敏感实体”。甚至一家公司如果25%的董事会席位、投票权或股权由“敏感实体”持有,也将一并被视为“敏感实体”。

去年生效的美国《通胀削减法》名义上为降低通胀,实际上也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气候投资立法,一方面体现出拜登政府推动实现净零排放的战略意图,另一方面也释放出扰乱国际自由贸易秩序和市场原则的强烈保护主义气息。美国将中国和欧洲视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主要博弈方,俄罗斯、伊朗等在新能源领域无法对美构成事实上的挑战,因此《通胀削减法》及该指南的真正目标被广泛认为就是中国。本质上讲,这是美国政府又一项含有涉华“毒丸条款”的立法。虽然美方对中国技术和产品的蛮横遏压已经司空见惯,这次指南落地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恶劣事件。

一方面,《通胀削减法》本身就意味着美国进一步抛弃自由贸易,更大程度地转向国家激励的产业政策,随着欧洲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效仿跟随,经济民族主义之风势将在美欧甚至更大范围内越刮越猛,对以世贸组织(WTO)为核心的国际多边贸易体系带来巨大冲击,世界经济格局、秩序也将因此发生重大变化。2023年2月,欧盟提出“绿色协议产业计划”,将《净零工业法》作为产业战略的核心。为了加快提升净零技术制造能力,欧盟允许成员国采取更灵活的手段来激励私人投资,并与外国补贴(如美国《通胀削减法》提出的补贴)进行对标。另外,欧盟还通过“创新基金”直接向41个项目拨款超36亿欧元。日本则在2022年公布“绿色转型”基本方针,计划在随后十年内提供超过1万亿美元的公私融资机会,目标领域主要包括氢、氨、碳捕集和电动汽车。

另一方面,美国、欧洲以及其他大国之间产生新的分歧,权力之争、利益之争愈加激烈,中国虽被美欧视为共同的竞争对手,但美国立法中的带毒条款也会荼毒欧洲和其他盟友。2023年3月,美国和日本就电动汽车电池用到的关键矿产达成协议,旨在缓解日本汽车制造商对于不能在美国获得《通胀削减法》税收抵免的担忧。美国和欧盟也正试图谈判达成一个类似的和解框架,但分歧较大进展不畅。而目前感受最深的可能是韩国。韩国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从汽车行业获取的一份资料显示,美国《通胀削减法》出台后,去年第四季度,韩国现代和起亚在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占有率是月均4.4%,仅为去年1月峰值(12.5%)的大约1/3。韩国业界已有共识,即美国企图通过《通胀削减法》等将中国排除出供应链“根本不切实际”。韩国电池行业在关键矿物原材料等方面与中国联系紧密。去年,韩国电池行业使用的钴、锰、锂等几乎100%从中国进口。如果美国引用《通胀削减法》及其“外国敏感实体指南”从今明年开始将核心矿物来自中国的电池排除出补贴名单,韩国电池行业将深受其害。虽然韩国政府通过谈判得到些许“宽限”,但美方做法仍不可避免地对韩国汽车和电池等多个行业造成影响。

长远来看,美方相关立法在损害全球多个经济体的同时,还将“影响电池、电动汽车和更广泛的可再生能源领域全球供应链”。一方面,虽然冠冕堂皇的目标是为全球低碳化作贡献,但《通胀削减法》实际覆盖的项目规模只占实现全球净零排放所需投资的一小部分。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预测,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必须再翻两番,即达到每年5万亿美元以上,才能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显然,任何一个政府、法律或激励体系都不能单独应对这一挑战。

另一方面,美国《通胀削减法》以及其他一些类似立法名为促进绿色转型增长,实则大搞单边产业政策甚至包含歧视性的“毒丸条款”,目的是打压别国以谋取不正当竞争优势。面对国际经贸越来越严峻的碎片化态势,中国逆势而上采取一系列主动行动:改善国内营商环境,构建高水平自贸试验区网络,推动并参与双多边和区域合作,搭建进博会、服贸会、链博会合作平台等等,与美欧筑墙设垒形成鲜明对比。

世界经济正处于十字路口,根本问题仍是要全球化还是民粹化,要自由开放还是保护主义,要多边共治、共同发展还是南北分治、东西对峙,要多极化还是阵营化。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且极不均衡,发展冲突日趋激烈。中美欧三大力量在新增长领域既有竞争又有共同利益,期待各方能从战略高度把握大方向。而眼下的一个当务之急,就是为类似《通胀削减法》的“毒丸”立法去毒,避免其肆意扩散并危害复苏形势依然脆弱的世界经济。(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平发展研究所所长)

热门相关:重生之我的书记人生   都市极品小医圣   隐身侍卫   隐身侍卫   隐身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