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坛书市回归盛况彰显“文化+”深厚潜能
历史底蕴、人文精神、故土乡愁的内在贯通,将地坛与书市牢牢地系在了一起。书市火热,是文化力量的彰显,是消费潜力的象征。北京既不缺资源,也不缺创意,更多的探索想象可以被付诸实现,抓住机遇增加优质产品与服务供给,把文化宝藏用足用好,将有效强化全国文化中心示范引领作用。
2023北京文化论坛配套活动——“我与地坛”北京书市正在地坛公园举办。作为本市的经典文化IP,地坛书市京味儿十足,又氤氲着浓郁的文学气息,与读者阔别十年之后的再次相见,果不其然成了一件群众性文化盛事。有人扶老携幼、重温记忆,有人拖着小车、满载而归,有人打卡拍照、制作攻略……火热氛围反映着北京市民愿淘书、好读书、爱藏书的传统风尚。
“久违了。”“书市还是要在地坛开。”从书迷们的普遍“逛后感”不难发现,人们对地坛书市有种特殊情结。作为明清两代皇家“祭地”的场所,地坛是中华文明纲维有序、礼乐交融的体现,被视作北京的文化地标之一。上世纪90年代,一篇作家史铁生寻找生命意义的《我与地坛》,进一步将它推进了公众视野,更赋予了其具有时代性的人文精神。借着当时的读书热潮,地坛书市的创办与走红水到渠成,而这一办就是二十多年。每年四五月去地坛淘书,绿荫红墙萦绕脉脉书香,成为许多老北京的文化印记。可以说,是历史底蕴、人文精神、故土乡愁的内在贯通,将地坛与书市牢牢地系在了一起。
走过书信时代,经过电邮时代,来到读“屏”时代,纸质书的阅读似有式微之势。但历经多年培育,北京的书香文韵愈发浓厚,特别是地坛书市这个一度暂停的IP,不仅为北京市民心心念念,而且在回归之后能够掀起热潮,可谓独特景观。解剖这只“麻雀”,有助于我们汲取更好满足市民文化需求、刺激城市文化消费的有益经验。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文化需求从来不能脱离经济发展而谈,书市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一规律的生动体现。国际经验显示,当一国或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当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迅速进入扩张时代。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北京作为先发城市,也是人口众多的超大型城市,文化消费潜力无疑更大。近些年,从假日档电影票房连创新高,到传统非遗手工作坊引发全民围观,再到博物馆打卡成为重要休闲方式,人们对于文化消费的热忱有目共睹。当文化愈发成为一种刚需,书籍也就有了更多与其他媒介争夺眼球的底气。
但也要看到,当代人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更加在意自我、关注内心世界,追求一种与被消费主体融洽相处的情绪与意境。这种审美需求和生活韵味,也就是营销圈常常挂在嘴边的“氛围感”。其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或许是潮流街区的前卫雕塑、裸眼3D,或许是围炉饮茶时的漫天飞雪、抚琴焚香,抑或是远郊露营时的雉飞鹿鸣、飞盘与吉他……它们的存在与“主角”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给予身处其间的人某种情绪价值。由此反观地坛书市的复兴,既有顺应了当代人文化需求的因素,亦离不开氛围感的营造。设置“‘我与地坛’——文学与阅读、阅读与人生”主题展,专门设置北京文化展区,创办地坛文化讲堂,这些探索在“拉满情怀”的同时,也赋予了人们逛地坛书市的独特体验。
一座城市的发展总是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更有责任有义务在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上走在前列,切实增强广大市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特别是着眼消费规模稳步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需求日益多元的时代趋势,更需要做足文化消费的大文章。从资源禀赋上讲,北京坐拥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富矿。另一方面,通过与国外文化交流、与世界文明互鉴,北京吸纳了更多国际化、现代化、时尚化元素,于传统和古老的格调中,增添了活力又富科技感的新印象。这些丰富的“原材料”,都是“文化+”大有可为的无限可能。
“千金难买心头好”,如果说“氛围感经济”已经成为文化消费新赛道,那么当务之急就是深挖富矿、大胆创新,多多寻找历史与当代的结合点,搭建出新的文化消费场景。在这方面,有些城市已经走在了前列。比如,西安就以盛唐文化为支点,以古城墙、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等为抓手,持续上新各类沉浸式文旅项目;比如,长沙抓住市井文化与青年文化两大要素,大力打造夜间经济,成为无数人向往的“夜猫子天堂”。北京既不缺资源,也不缺创意,更多的探索想象可以被付诸实现,抓住机遇增加优质产品与服务供给,把文化宝藏用足用好,将有效强化全国文化中心示范引领作用。
书市火热,是文化力量的彰显,是消费潜力的象征。立足自身优势,把握消费趋势,以创新让文化更充分地融入城市肌理,广大市民的生活将更加有滋有味,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脚步将更加铿锵有力。
热门相关:酒店供应商 一等狂后:绝色驭兽师 都市最强小村医 圣人门徒 邪王独宠:纨绔异能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