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录|让乡村档案传承文化留住乡愁

作为全国第一批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治理试点地区,浙江省温州市实行“村档乡管”模式,并建成7家乡镇档案馆,一批特色档案资料成为当地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据《浙江日报》11月25日报道)

收集整理村级档案、编修一本村志、建设一家乡镇档案馆,对于抢救、保护、传承乡村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温州市经过近10年探索,提出“户档村管、村档乡管,有条件的建设乡镇档案馆”的管理方案,大到乡镇规划,小至村民的土地、婚姻、社保等原始凭证都可以进入乡镇档案馆。此举使得许多有生产生活印记、文化时代符号、收藏展览价值的档案得到妥善保存,既保留了历史记忆,也守护了乡村文化根脉。

乡村档案,字里行间是岁月留痕,也蕴藏着发展动能。温州市苍南县深入挖掘乡镇档案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建设了徽章博物馆、矾矿博物馆等一批特色博物馆。一枚枚纪念章记录着一家徽章厂成为行业翘楚的发展历程,600多件矿石样本展示着矾山镇600年的明矾开采史。乡镇档案馆和博物馆,成为传承乡土文化的新载体,见证了时代变迁,也有效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发展。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基因库、传统文化的聚宝盆,也是档案资源的富矿,应在保护与开发上下功夫、做文章。井陉县于家村开设石头民俗博物馆,让石头建筑、石头家具、石器用具成为鲜活的历史档案和文化展品;天津市西青区实施“村村建档修志工程”,使得162个村庄的农业生产、村庄变迁、人口繁衍等详细资料流传后世;陕西省建成方言语音档案数据库,收录了大量方言自选词汇以及民歌、曲艺、戏剧、故事等,并制作成音频资料进行永久保存……不断拓展档案收集的范围和渠道,注重挖掘更多“无形档案”,一定能让乡村档案活起来,将浓厚乡愁留住、把传统文化传下去。

保护乡村文化,就是守护悠悠乡愁。期待各地以创新思维、务实举措管好用好乡村档案,延续乡村记忆、留住乡韵乡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充沛的文化滋养。(刘 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