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丰”味浓,科技当先锋

□陈晨

金秋十月,处处生机勃勃,硕果累累。近期,全国秋粮收获进入高峰期,大江南北秋意渐浓,田间地头一派忙碌的景象。放眼望去,“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满心惬意,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丰收喜悦。

加快技术创新,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近年来,中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提升,从2012年的54.5%提升到目前的超过63%,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世界第一方阵。今年9月,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对广安区的水稻“百亩超高产攻关片”测产验收,验收结果再创历史新高,测出最高亩产846.26公斤,平均亩产833.86公斤,较去年全区水平亩产增长57.1%。作为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中的重点水利工程,吉林省引嫩入白扩建工程是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的首个开工项目,可以优化配置嫩江水资源。工程建成后,将灌溉超15万亩水田,预计可增产粮食2亿斤。透过增长之“量”看农业发展之“质”,农业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

注重人才培养,为农业打造强劲的引擎。现代农业,不再单纯靠天吃饭,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蓄水池,涉农高校肩负着培育农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职责。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2024年增设了“食品营养与健康”“智慧农业”“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智慧林业”“智慧水利”等新专业,着力培养适应未来农业发展的创新人才。今年10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项目启动建设,将重点建设生命科技与营养健康、智能科技与智慧农业、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国际农业与全球发展等4大创新基地及配套设施,打造国家重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集群。投入使用后,将迎来10000名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开展学习和科研工作,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加强国际合作,为全球贡献中国力量。全球农业粮食体系受到极端气候、地缘冲突、经济衰退、自然资源短缺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世界各国只有携手合作,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化为行动,愿景转为现实,才能更好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幸福草”沿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生根,既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解决了当地居民的食物和营养问题,也潜移默化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共建国家不断加强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到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合作,共同维护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

科技酝酿出更醇厚的“丰”味。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大数据、无人机、物联网等“智慧因子”让“会种地”转向“慧种地”,在农民辛勤的劳作与汗水浇灌下,必能结出丰收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