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有甜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毕文君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黔南州瓮安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映山红社区,只见学校、医院、就业车间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1292户群众在这里拥抱了便利生活。

在黔南,像映山红社区这样宜居宜业的安置区还有很多。“十三五”期间,黔南州建成113个安置区,安置搬迁群众24.73万人,其中城镇化安置占搬迁人口的98.8%,800人以上安置区共72个。

一直以来,黔南州从完善配套政策、增强要素保障、优化基层治理等方面协同发力,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今年初,为进一步推动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黔南州印发了《关于推动黔南州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九项具体措施,覆盖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等领域,全方位帮助搬迁群众真正融入新家园,过上新生活。

产业支撑铺就致富路

哒哒哒……独山县鄢家山社区旁的帮扶车间内传来缝纫机工作的声音,居民韦良会正忙着将小块布料拼接组合,制成当下流行的新款皮包。

“我来这里工作3年了,每天骑车5分钟就能到公司,中午还能接孩子回家吃饭,一个月工资4000元,比外出务工好得多。”韦良会说。

鄢家山社区是2017年独山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共安置了1589户6911名搬迁群众。2020年,鄢家山社区建设了就业帮扶车间,并引进广州企业从事箱包生产,让搬迁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产业是搬迁群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黔南州以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围绕茶叶、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依托农业基地和产业园区,2021年以来共实施产业项目256个,覆盖搬迁群众17.83万人。

同时,该州将安置区商业门面、地下车库、农贸市场等资产交由社区经营管理。安置区现有集体经济组织100个,固定资产折价5769.74万元,近3年集体经济收入8645.16万元,支出7352.17万元,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民生为本提升幸福感

“这道题不难,计算的时候细心一点。”

“这个成语之前教过,你再想想。”

…………

在瓮安县雍阳街道映山红社区的映山红学堂内,志愿者老师闵菊正在辅导孩子们做作业。

“在这里遇到不会的题有人教,比在家里做题好。”朵云学校5年级学生张雨馨每天放学后,都会先到学堂做一个小时作业再回家。

映山红社区是瓮安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迁入1292户5336人。社区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社工+志愿者老师”的模式运行。每周一至周五,为映山红社区1至6年级学生提供课后作业辅导、兴趣小组、团体游戏等服务。

教育是民生之基。2021年以来,黔南州教育部门相继投入专项资金1.85亿元,持续改善76所安置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安置点学校配备教职工5636人,通过高校领办、优质教育集团统办、东西部协作帮扶等模式,让搬迁群众子女同等享受城镇优质教育资源。

此外,聚焦民之所需所盼保障和改善民生,黔南州全面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制度,按标准为7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含卫生室)配备了357名医生、药品和相应的医疗设备,为18.91万名搬迁群众提供签约服务,确保搬迁群众“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县”。同时,积极推行网格员管理,将安置区划分网格,配备网格员,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确保各项民生保障政策落地。

要素保障融入新家园

物业管家、供水管家、供电管家……微信扫描二维码进入长顺县广顺镇金竹花园社区的“一码通”服务平台,各项服务内容、服务热线清晰明了。当居民有需求时,一个电话就有人上门服务。

金竹花园社区是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共安置789户3293人。为优化公共服务,金竹花园建成线上服务平台,让群众不用出门就能找人办事。

近年来,黔南州始终把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与提升安置区基层治理水平作为促进搬迁群众融入新家园的重要支撑,不断提升社区功能性场所设施,为搬迁群众提供各类优质服务,让搬迁群众住得舒心。

据了解,黔南州将供水、供电、污水、雨水、天然气、道路等设施纳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范围。2021年以来,共投入3.33亿元,实施基础设施项目218个。同时,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对接,在安置区建成103个老年人服务中心、103个儿童服务中心、112个体育场所(健身器材)、110个图书室等功能性场所,丰富了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此外,为健全与安置区规模适应的社区组织体系,黔南州新成立了131个党支部、58个社区居委会,配备社区干部730人;共向安置区派驻第一书记113名、乡村振兴工作队员449名,为搬迁群众提供各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