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卖家摆出“万国好货”!年轻人到新集市寻找儿时味道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陈子帅 杨沙沙】临近春节,寒冷的天气也阻挡不了人们外出置办年货、赶大集的步伐。第一批回家过年的大学生、城市里的年轻打工人都在周边寻找充满年味的热闹集市。在这些集市上,他们不仅感受到了“人间烟火气”,找回了儿时记忆,还惊喜地发现,曾经相对低端的集市上出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美食,商家卖货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从“农村盛事”到“万国展会”

“赶集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属活动,我在小红书上刷到了这个展会,就立马来了。不一定会买很多东西,就是想来体验下气氛。”24日,在兰州上大学的董同学来到“老北京年货大集”提前感受下年味儿。

今年第28届“老北京年货大集”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简称“农展馆”)举办。走进场馆,红色的装饰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几乎每个摊位和展台前都挤满了顾客。从装在坛子里的黑苦荞山西老陈醋、新疆的大杏仁和香妃葡萄干等地方美食,到景德镇瓷器、巴基斯坦铜雕等工艺品,再到蒙古国的山羊绒大衣等服饰,商品种类繁多,应有尽有。组织方负责人张博淇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道,本次年货大集邀请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农民企业家来参加,他们“把自己产的红薯、橙子、大葱等都搬来了”。

在离农展馆不远的2024北京(工体)年货博览会上,记者则感受到了浓厚的“国际化”氛围。内加什来自埃塞俄比亚,他和一位乌干达朋友把家乡的埃塞俄比亚咖啡、乌干达蜂蜜带到了中国北京的集市上,为了招揽客人,他们在现场还打起了非洲鼓。

《环球时报》记者发现,2023年,北京周边出现不少大小集市,通州张家湾大集、台湖大集、朝阳区郎辛庄大集、通州董村集市……尽管北京小区周边有各种类型的超市,但记者发现,许多人更爱赶集,每次赶集都可以用“摩肩接踵”来形容,尤其周末集市人山人海,很多年轻人拉着露营手推车,边看边吃边买。

“逛集市最大的乐趣就是发现一些超市里不常见的产品,比如关东烟丝、东北冻梨。”在北京工作10年的辽宁人刘迪告诉记者,跟小时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集市相比,现在的集市更像是一个“万国展会”,“小时候赶集是农村家庭的盛事,后来进城上学,才发现跟城市商场超市相比,农村大集卖的东西相对低档。但现在不太一样了,小时候我们也不敢想象,有一天能在集市上看到日本的水果、美国的龙虾,也许有一天北京大集也开始卖电子产品或者汽车,我一点也不会觉得奇怪。”

大学生的“螺旋飞天快乐老家”

不少年轻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找“搭子”一起赶集。在一篇名为“大学生赶大集体验!!北京难得烟火气!!”的帖子中,发帖人称,赶集简直是大学生的“螺旋飞天快乐老家”,一点也不膻的羊肉汤、比食堂还便宜的冰糖葫芦、肥瘦相间卤汁多多皮酥脆的肉夹馍……秒回小时候街边的小摊,“性价比超高”。

第一批返乡过年的大学生们开始在老家的乡镇里“回味”儿时地地道道的农村集市。今年21岁的吴慧华家在湖南西部的一个边陲小镇,她家楼下就有个绵延一条街的小型集市。“我们家楼下的集市不仅有生活必需品,快过年了,也有人开始卖侗族炸粑粑等特色小吃,别的地方都吃不到。”吴慧华告诉记者,她小时候就跟着父母一个集市一个集市地“串场子”,有时候一周7天,5天都在赶集。

“讲价”是中国集市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工体年货博览会的巴基斯坦摊位前,记者看到一位顾客正拿着巴基斯坦花梨木干果盘和老板讲价。老板乌麦尔要价500元,顾客想让老板便宜点,一番英语砍价后,以450元成交了。“(来这儿)就图个新鲜,价格还能接受。”一位正在挑选俄罗斯饼干的老大爷对记者表示。不过,一对从北苑路来赶集的夫妻称,“感觉价格有点贵”。

据商家们介绍,年货节上不少商品都在打折销售。平时每盒68元的内蒙古牛肉干,在集市上100元能买6盒,讨价还价一番,也能拿下7盒。澳大利亚珀斯公司员工告诉记者,他们的巧克力在线上卖60多元一包,现在100元可以买3包,“算是让利给老百姓”。

家住北京朝阳区东三环的小赵,一早开车来到位于北京五环外的郎辛庄大集,他告诉记者:“集市有很多新鲜便宜的菜和水果,肉蛋奶也都有,我们采购一次,就足够一周用的。”他给记者看刚买的草莓,每斤8.8元,而同样品质的草莓,超市一般要卖每斤15元。“不光是图便宜,在北京能体验小时候赶过的大集,实在是太治愈了,尤其快过年了,这种烟火气是在市内超市里感受不到的。”小赵说。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24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年轻人“赶集”已经超越了购物本身的意义,更多是为了追求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感受氛围,愉悦自我。有些年轻人喜欢独处,有些喜欢社交,而“赶集”满足了后者的精神需求。

消费新场景催生商业新模式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一些县城开始有规划地将原本的一条街小集市,统一移到专门的农贸市场里去。这样小商贩们聚集在一起,货品种类更齐全,辐射范围也变得更广,吸引到周边地区的顾客。

吴慧华老家产的锣鼓在周边小有名气,她爷爷也会制作锣鼓拿到县里比较大的农贸市场去卖,附近的顾客都慕名而来。“有些贵州人听说我爷爷的锣鼓做得好,他们就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上我爷爷,然后我爷爷会根据他们的要求,打视频给他们展示,由此积累了不少熟客。”吴慧华告诉记者,他爷爷年纪大了,不会用直播、小程序等线上途径卖货,农贸市场是很好的交易场所。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为了迎合消费者新的消费场景需求,《环球时报》记者看到,北京一些超市也在大集上设立摊位,物美超市将羊肉摊位搬到了大集上,员工熟练地给顾客切片、剁肉。记者打开物美线上购物APP对比了一下价格,和超市当天售卖的价格一样。

经常逛集市,记者也看到不少“熟脸”,有商贩穿梭在不同集市摆摊。在北京周边大集卖广西米粉的李广进告诉记者,自己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大集轮流摆摊,一般一个摊位费一天100元,一天下来能有2000多元的流水。最早在通州台湖大集摆摊的“老北京卤煮”老板娘告诉记者,自己的摊位经常有自媒体人来品尝、直播,慢慢她的卤煮有了点名气。现在,她也跟着不同的大集摆摊,中午时吃卤煮的人经常排很长的队,生意火爆。

王琪延表示,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热爱“赶集”,市集的主办方和商家应该在产品和形式上多创新,增加更多娱乐内容和乐趣体验,引入更多新奇产品,这也可能是未来城市发展商业的新趋势。城里“赶集”的形式创新,具有三方面的效果:首先,方便城市居民的休闲与购物;其次,通过引入进口产品,助力经济双循环;最后,满足老百姓生活需要,提升居民休闲活动品质。

热门相关:朔明   都市狐仙养成记   抗日之全能兵王   墨桑   随身英雄杀